常在網誌上寫古蹟行腳,漸漸得到網友的迴響。常有網友留言,看到古厝會想起我,也有人分享看到老街會想起盒子。雖然不知所言是真是假,但是至少知道已經有人注意這些古老建築的存在,也許以前這些建築不受人注意,就算每天經過也都視若無睹。



某天我打開留言版,收到一份讓我感動的邀約留言。內容告知關西鄭氏宗祠整修落成,希望我有空能去拜訪。很高興收到這樣的訊息,當下我打電話到新竹文化局詢問,文化局人員告知「已經整修完畢,但屬於私人產業目前並不開放。」這樣的答覆讓我有點失望,當下我馬上留言给给我訊息的網友,告知文化局的答覆。由於鄭氏祠堂是該網友家的宗祠,她回覆如果要拜訪,只要告知願意幫我的忙。



這樣特殊的機會讓人珍惜,上週特地去關西一趟,拜訪與我同宗但說著不同語言的祠堂。或許這樣寫,看得不是很明白,就是我是閩南人,而拜訪的是客家人的宗祠。其實早在十多年前,那時父親過世,我初次翻閱族譜,意外發現以前鄭氏的祖先根本不姓鄭,我們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史載周武王將他的母弟叔鄭
(周文王第八子)分封到渭河上遊今岐山、扶風一帶的毛國,叔鄭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而鄭氏就是這樣而來。鄭氏後來因為戰爭逃難、遷移漸漸分離,結論是不管居住哪裡的鄭氏其實都是一家人,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



鄭氏祠堂興建於西元
1834,目前看到的建築是西元1928年修建落成。近年因建築老化及九二一震災損壞嚴重,經內政部核定動支九二一震災社區重建更新基金補助,進行整修。工程於九十一年七月開工,並於九十三年九月完工。祠堂於民國十七年修建落成,在民國七十年左右因為都市計畫規劃為道路用地,面臨拆除的命運,有幸嫡孫鄭俊李先生基於保護祖先遺產的精神,四處奔走陳情,才於民國八十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為新竹縣保留下來這座文化資產。



那天拜訪宗祠網友有事並沒有陪同,而是拜託她叔父開門給我們一家人入內參觀。叔父很熱心的邀請我們進入拜訪,還送給我一張鄭氏宗祠的沿革史參考,並打開宗祠內所有燈光,讓我們自由參觀讓我感動。

宗祠內很多鄭俊李先生費心收藏的客家文物,一點一滴讓後人深深感念祖先務農開墾的德澤,這樣的心思相信後代子孫必會深深懷念鄭俊李先生。說來讓人惋惜的是,鄭俊李先生忙於奔走宗祠事務,後來舊疾復發,在宗祠整修即將落成的前一個月離開人世,讓這件美好的事情留下小小的遺憾。


[深刻代表客家人好學不倦的精神]

不多寫宗祠的內部,照片代表我所見的一切。拜訪當天中間發生一件小插曲,那天一進入宗祠,我獨愛祠堂三合院內那一片石頭堆砌而成的禾坪。網友的叔父告知這是原始從未改建的地方,相傳有地氣上達的象徵。說來也怪異,我一進入宗祠到處遊走觀看都相安無事,偏偏走到那片禾坪時就有昏眩的情形發生。一同前往的先生、孩子還有友人都無事,唯獨我例外。友人笑我說大概是同宗,我才有這樣的反應。這樣的情況當我離開後即解除,也許真是緣分。



寫下這篇日記,我將目前不開放的私人產業分享。拜訪當天很多路人羨慕我們能進入觀看,大夥都在圍牆外對著美麗的祠堂竊竊私語,當然也有人誤入把它當成風景區進入拍照即離開。我生氣的是他們並非欣賞古厝,而是採建物為背景拍攝,一點都不尊重私人祠堂,讓我有點惋惜。



謝謝網友(抱歉!我不想說出網友的網誌)的分享,讓我生平頭一遭拜訪祠堂,這樣的經驗一輩子難忘。拜訪前老公還說「這樣好嗎!?」雖然參觀別人的祠堂有點怪異,但當我想到網友的熱心,還有她叔父的熱誠與友善,這樣的緣分更讓我想謝謝他們。


[宗祠後頭還保留祖先的墓碑,很有歷史考究的文物]

此行深刻體驗客家人對祖先的崇敬,對家族倫理與凝聚心力的努力深深感佩。或許日後有機會能再訪,但是這次的經驗卻已讓我深刻難忘。

 
鄭氏宗祠新竹縣關西鎮明德路56號
 我將客家祠堂的介紹弄成文章內部連結,想多家瞭解者可按入連結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