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廟宇外頭的石碑]

從台北風塵僕僕到達台南,休息過一宿趕忙收拾行囊,尋找屬於台南的美食記憶。對台南沒多大的印象,古蹟行腳也許遠勝過美食來得重要,不過一早還是得填飽五臟廟。



[台南滷肉飯與虱目魚湯]

記憶中的虱目魚湯、滷肉飯、燕餃,成了此行特別的早點。很少一早就吃得如此油膩,幸好腸胃還能接受。隨意停車的同時發覺一處特別的廟宇,誤以為這是將要拜訪的延平郡王與五妃廟其中一處,仔細端詳廟宇外的石碑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是。

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明憲宗成化十四年戊戌(西元一四七八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龍華派齋教,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創建。有福建福州府長樂縣漢陽堂龍華派下謝普爵來台傳教,先建化善堂於安平孝忠里海頭社,再建德善堂於府治東安坊廣慈庵街覆鼎金。道光十四年(日大正七年),謝普爵又建德化堂於府治東安坊馬公廟街。民國七年日(大正七年),日人進行市區改正,開闢今公園路。德善堂被拆,合併於本堂。民國十二年(日大正十二年)日人開闢今府前路,本堂前進亦被拆除,僅留中後二進。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前夕,本堂毀於轟炸。嗣於民國三十九及六十二年,由信徒重修之。

德化堂建築為傳統民居外形,門屋上方有西洋建築語彙之建築,往內方則是拜殿,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尊,觀音右側乃是本派祖師羅祖塑像。案前陳祀「三公椅」三張,正殿兩側彩繪是名師潘麗水之作,兩側廂房為祖先堂及宗德詞。堂內匾額、楹聯甚多,如清同治5(1866)的「惠普群生」及清道光7(1827)的「觀自在」古匾。堂中文獻除了教內的經纖寶卷外,尚有該堂鎮堂之寶「三昄五戒牌」與「護道榜文」。[資料摘錄走讀台灣-府城台南]

我不太會敘述廟宇所供奉神明與代表的意思,只能說當自己要踏入這裡拜訪時,足足在外頭晃了兩次。猶豫不決進入還是不進入,當下很難抉擇。裡頭傳來莊嚴的誦經聲,廟宇裡似乎誦經作早課,像我這樣的旅人,既不是信徒亦不祭拜,真不知如何是好。幸好 先生一句「進去看看,應該沒關係!」於是我進入了。

德化堂很像一般民宅,跟一般的廟宇明顯不同。尤其出入就只有一個門,還沒踏入時感覺五味雜陳,不知會看到怎樣的景象。「莊嚴肅穆」、「寧靜」,是我當下的感受。師傅們忙著早課,一旁一位先生忙著整理,不知是義工還是住持,對我微笑點頭,瞬間化解我的憂慮,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不祭祀還是能來的啊!

廟宇內「佛光普照」、「惠普群生」、「德澤普化」,幾個字眼把神明的慈悲與無私表露無疑,宗教的教化人心,讓我這個什麼神都搞不太清楚的人,都不得不學習謙卑起來。由於廟宇經過整修,不太能感受到古蹟的懷舊感,廟內色調鮮豔,仔細觀察廟宇簡單中不失莊嚴氣息,讓我每個動作不得不小心翼翼。


[印象深刻的鵝頭墬]

廟宇內一家四口閒晃,加上廟宇並不大,怕打擾了誦經的師傅,於是並沒有待太久的時間,只是這樣清靜的寺廟我頭次遇見。廟裡的裝飾我沒太細細研究,廟宇外頭的鵝頭墬吸引著我的目光,獅子口啣了花籃,不知喻意為何?南部與北部廟宇的不同之處,也許是我這個外人所不能得知的,讓我不斷回想,這樣特殊的印象,算是我對此的深刻記憶--一個座落鬧區中的廟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