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居住的西河堂]


話說對古厝的情感,很難用言語形容。剛開始接觸時,覺得百年建築能建造如此雄偉,深感驚訝!一磚一瓦間透露主人對家族的期許,地形與風水是否適合;五行是否相剋;天公要大於地母;馬背得依照閩南與客家而有所區別。這樣的建築讓人不得不對先人刮目相看,老實說這些我都不懂,只是喜歡從觀摩中去學習主人對後人的期許,看工匠為建築所雕刻的美麗圖騰。再訪新埔古厝,只是想到之前沒拜訪過的地方,走走、看看。



[就是隱藏在樹叢間讓人不易發覺-西河堂]
 

出了旱地坑,突然覺得有一燕尾從眼前快速閃過,於是請先生掉頭重走一次。這是一處無人居住的古厝,屋舍挑高,建築使用的木頭材料還不錯,保持完好。兩邊石柱上有幅對聯,上聯「西長庚東啟明奎璧聯輝瑞聚九龍新世第」、下聯「何圖象洛書數陰陽燮理祥開十德舊家風」。由於無人居住,亦無扁額高掛,從對連看來是「西河堂」林姓人家。

 

大門用厚重的木頭封住,門外似乎成了堆砌廢棄物的地方,還不時傳來陣陣讓人作嘔的味道。左側的燕尾被雜草藤蔓淹蓋,屋後的樟樹高大搖曳,讓人感覺這裡風水不錯。只是為何搬離,就不得而知。


[崇德家聲的門樓]

[有會魁匾額的古厝]

離開此處我們往下個方向前進,印象中依稀記得,下交流道往新埔市區的右側,有不少燕尾古厝,於是想到那邊瞧瞧。石砌的「崇德家聲」門樓,讓人驚艷,彷彿述說曾經有過的豐功偉業。往右邊走有座燕尾房舍,兩旁都已改建成水泥牆,唯獨正廳匾額還依稀可見當初的風華事蹟。「會魁」這名詞讓我回來後找到答案。


[水車垛還保留著剪黏圖案]

[有歷史價值的會魁匾額]

  
以前科舉時代,通過了鄉試的舉人,緊接著就是隔年二月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中式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清代的臺灣,共出了兩名會魁,一是黃驤雲,一是許南英。於是得知,這處人家不是姓黃,就是姓許。但是還沒有機會仔細觀看這裡的建築,屋內的一群狗兒,早就迫不及待的趕我這不速之客。狂吠的聲音之大,讓我不得不拍完照片就走[元魁的匾額在新埔和平街的劉氏家廟見過]


[被毀損燕尾的古厝]

[屋後古井]

  
離開這裡往左前進,有一處讓人不得其解的燕尾古厝。這古厝我經過數次,對代表功名象徵的燕尾被毀損,是讓我想探究的原因。拜訪時,一位老婆婆剛從屋舍走出來,我不好向她詢問什麼,擔心別人對我的行徑感到疑惑,所以只能等她離開,我才能安心的觀看拍攝。屋舍樸素沒有特別之處,沒有圍牆圍起著古老的建築。屋前種植一排小樹當成圍籬,前面是菜園。屋後有一古井用著鐵蓋蓋著,就像一般鄉間的房舍那樣樸實,說不出特別的感覺。


[燕尾硬生生被折損讓人嘆息]  

拜訪完後打算回台北時,碰巧又發現另一燕尾古厝,雖然當時尿急忙著找加油站,但是還是忍住,先拜訪這裡再說。這是一處前面有稻田的古厝,一條小路正是這家人的唯一出入口,拜訪時正值正午,不知道是否有無人在。當下很喜歡這裡的感覺,尤其燕尾翹脊跟劉氏家廟相仿,美麗的流線造型,感覺鏗鏘有力,不知道這樣形容是否適當。「樹德居」是它的名字,水車垛上的彩繪,用筆描繪紅色圖騰,左側已被雨水沖刷下翻白,剩下右側還能見著一些彩繪的樣貌,燕尾上紅色小花的剪黏是最可愛的地方,我是這樣覺得。


[樹德居]

[燕尾上有可愛小紅花剪黏]


拜訪范氏家廟後,我似乎很順利的找到這些想拜訪的古厝,更歡喜的是都在無屋主的狀態下完成。拜訪古厝除非對方是歡迎的,不然我希望是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安靜的觀看、拍照做紀錄。雖然不能得知屋主是否願意,將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古蹟供人參觀,但我希望有天,有興趣者能省去煩人的找路時間,照著行腳一一探索,為歷史做個小小的見證。


[樹德居讓人感覺溫馨]

附上古厝地址,有心人可以找尋 。 
西河堂:新埔鎮四座里四座屋269號[舊門牌]在內思高工操場對面 
崇德家聲:新埔鎮新關路五埔段1170巷26弄7號 
會魁:新埔鎮新關路五埔段1170巷26弄19號 
無燕尾古厝:新埔鎮新關路五埔段1170巷×弄10號 
樹德居:新埔鎮新關路五埔段708巷13弄3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