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圓頂-光線直接照入室內天花板的彩繪玻璃]

[柱列-內圍是愛奧尼柱式,外圍是科林斯柱式]


再次踏入這裡,時間已隔
20多年。那一年的暑假,約小學三、四年級的我,跟著大姊北上來玩。當時大姊在台北念大學,我來打擾幾天。那回嚐到台北流行的鹽酥雞、臺一牛乳有名的湯圓,手上提著沒嘴巴的kitty貓袋子,童年北上的收穫,小小心靈難以抹滅的記憶。 

[由上往下拍]

[博物館一角]

那年初次拜訪這博物館,一直記得有恐龍的化石,還有不太確定是不是在此遇見的侯風地動儀,其它已不太有印象。二十多年過去了,爾後北上居住台北,常逛二二八公園,怎麼也沒想再進入瞧仔細。前幾天傑利告知有捷克懸絲木偶戲可看,才勾起再訪的念頭。
 

[玻璃櫥窗內的懸絲戲偶]


再訪已經不再是那年懵懂無知的小孩,當時沒注意的建築,決定好好觀看。博物館的外觀不說,裡頭的大廳倒是讓我端詳好一會兒,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天花板頂部與四周鑲嵌的彩繪玻璃。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多數時間裡不是看左右、前後,而是往上看。越看越發覺自己錯過的美好,除了自責,不得不感謝
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如當時不是為了紀念總督兒玉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這棟博物館應該不存在吧! 



懸絲木偶,它如同台灣的
傀儡戲偶。木偶身高約二尺﹐由頭﹑軀幹﹑四肢三個部件構成。在重要關節部位各著絲線。線位設置在頭﹑腹﹑背﹑手臂﹑手掌﹑腳趾等部位上。布線少者數條﹐多者二三十條。幕後演員以拉動絲線來操縱其動作,如同台灣的傀儡偶戲般。 


兩者不同之處在布偶的穿著,文化背景與不同國家的傳統與風俗。若想知道詳細些,不如親自走訪,有看並不太仔細記憶的我,一心繫在建築物上,建築的照片多於戲偶啊!不過之後趁著空檔與孩童們欣賞了一齣「公主的願望」懸絲偶戲,透過工作人員的巧手,度過一個歡樂的周六下午。
[2007.12.22] 

[到此別忘了,把年齡降低,跟著兒童一起看看偶戲表演喔]

波西米亞偶的家
~捷克懸絲偶戲展 
展期:2007/11/6-2008/1/6
國立台灣博物館[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更多照片請到這裡觀看è按我按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