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結束,大夥鼓掌叫好]

[連小朋友都看得入神]

拜訪南埔社區那天,正好是石爺祭與水圳通水典禮,為了慶祝具有深切義涵的日子,社區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有成年禮、熝湯粢製作比賽、擲筊比賽、社區尋寶活動、竹笐炮體驗、客家美食、農夫市集等。

[在南昌宮前比賽,有神明當裁判呢]

活動很多,也很精彩,我們隨著社區地圖,玩起蓋章尋寶遊戲,認識了伯公、認識了古宅,更參加了熝湯粢製作比賽,還是用「部落客」的名義,組隊報名的哦!我猜想應該是佳燕的餿主意,把一群部落客找來玩耍,順便跟著社區活動參與比賽。

[三個人一組]

比賽總是需要前輩領軍,一群社區的婆婆媽媽與叔叔伯伯,挽起袖子,脫去礙手的手飾,努力搓揉著粿。而「熝湯粢」是甚麼呢?它是客語的名稱。「熝湯」是甜湯之意;「粢」是麻糬的意思。而客語字典的國語詞義是甜湯粢粑的意思。

[分工合作]

南埔社區的「熝湯粢」形狀非常可愛,將湯圓戳圓之後壓扁些,再用食指的關節按一下給個肚臍。巧的是我最近在陳淑華著書「島嶼的餐桌」上看到,她提及在彰化的七夕供桌上的凹洞湯圓(糖粿),似乎是七夕這天來裝盛織女的眼淚,感覺極富意涵,只是這天還真是頭一遭看見這麼可愛的湯圓。

[這些叔伯也都很厲害呢!]

佳燕一直在旁邊詢問自己是否參加,一時間還挺猶豫,小時候很常幫忙搓湯圓,可是湯圓前的搓粿動作得先自己完成,讓我有點卻步,沒弄好的話湯圓根本做不起來。但是心裡很想嘗試,就不自主的說:「好吧!算我一份。」

[七手八腳]

這時有三組部落客產生競賽,我與兒子還有艾德華一組,我們三個人看來,似乎當媽媽的我比較有經驗。於是前置作業的搓粿,到揉成湯圓再給個肚臍,我一個人就包辦了好幾個角色,忙得一團糟、一團亂,不過卻出奇的好,也許動作緩了一些,卻是以第二名的速度完成。

[媽媽們努力的趕工]

記得忙搓粿時,社區媽媽在一旁詢問我:「妳會做粿啊?!」(客語),我笑笑說:「小時候看過,應該不難。」那媽媽一直稱讚我做得很棒。一旁的夥伴也說:「盒子做的很漂亮、很均勻。」老實說當下小小得意呢!

[這些叔伯都不是蓋的,做湯圓經驗老到]

其實能有如此經驗,應該要歸功於南埔社區的農村再生,我才能在此找到童年幫阿嬤做湯圓的回憶。才能在此品嚐到農村的甘甜滋味,尤其是這些成果,都由南埔社區居民齊心打造而來,見過這麼多農村再生經驗,這次的參與讓我最為感動。

[就是這碗甜湯,我感受到社區居們的溫暖]

延伸閱讀

[新竹]農村再生-拜訪南埔社區(一)

[新竹]農村再生-拜訪南埔社區(二)

[新竹]農村再生-拜訪南埔社區(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