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建築充滿異國風味]



從土樓拜訪回來後不知怎麼的,寫過偶遇的張婆婆後,那記憶一角似乎被拋得老遠。我常想該寫寫它,卻又被忙碌的工作與旅程逼得喘不過氣。這會兒當所有事情都不再急切,心境如同老者時,彷彿有許多時間可以敲敲往事,提提那時的鼓浪嶼。



[每個轉角都能遇見建築的驚喜]

最記得「鼓浪嶼之歌」,旅遊回台我常無聊學著吟唱。島上一位街頭藝人遊唱著,他賣著自己唱的「鼓浪嶼之歌」CD,只要十元人民幣即可購得,那時想,我幹嘛買別人唱的CD回來,但回來一陣子後又有點反悔,好歹也是紀念。

[磚紅色建築這裡也隨處可見]



從廈門搭到鼓浪嶼只要幾分鐘,船票便宜,一元即可打發,多付一元可上二樓甲板,看得遠,適合拍照者。小島因為鴉片戰爭,英軍佔領,而後南京條約闢為通商口岸,許多國家在此設置領事館,因此這建築風格如聯合國,具有可看性。

[街頭藝人]

[販售自己歌曲的藝人,他不時吟唱鼓浪嶼之歌]

[出生於鼓浪嶼的女醫生-林巧稚]



拜訪這裡已經是午後,雖說建築迷人,但時間不足。我像姥姥進觀園,來得看這頭,就來不及看那頭,回頭看拍下的照片,好像沒有一處完全。只能靠著圍牆往裡頭看,或是進入庭院看看建築外觀,幾分鐘換一處,就算是看DM買屋,也沒人像我們這麼迅速。

[島上的小販]


[隨處都能見到這樣販售水果的小販]

[販售的魚,商家拿出來曝曬]

島上的居民多半經商維生,除了多樣的古建築,三兩步就是一小攤,也是特色。就算不是小舖子,居民也會拿個板凳放在自家門口,上頭水果、零食兩三樣,也能叫賣營生。我覺得若不說這裡是鼓浪嶼,會以為是台北淡水,因為曾經是殖民地,荷蘭、英國、日本建築的色彩濃厚,只是鼓浪嶼的數量為多些。

[午後遊走鼓浪嶼的巷弄間]



在島上漫遊不時能遇見拍婚紗的新人,不同的建築風格,成為新人最愛的婚攝景點。我瞧見林語堂故居,斑駁的建築外表,可惜沒能多看幾眼。建築雖美,但未經維護,部分殘破甚是可惜,加上無法入內參觀,即使來此拜訪,也只有徒增遺憾,若能找個角落住上一宿,也許對這小島能有更多領略與收穫。

[離開廈門前往鼓浪嶼]

arrow
arrow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