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階上往下看三坑,青錢第就在白色建築物旁]

「三坑子」是一個位於桃園縣龍潭鄉的客家村,當年村中有三條小坑,中央一條名叫『火劫尾坑』,南邊一條是當年通溪邊蔗的小坑,叫『蔗坑』,北邊一條叫『鴨母坑』,由於這三條水渠,三坑子因此得名。」這是「水清稻香三坑村」網站對「三坑子」地名由來的闡述。



有龍潭第一街之稱的「三坑老街」,當年是貨物的轉運站,主宰著龍潭、關西、楊梅,甚至於竹東等地的經濟命脈。只是當年繁盛景象已不在,只能從街道兩旁的亭仔腳建築去找尋當年的繁榮的影子。


[街口處的黑白洗]

三坑子老街算是一個趨近封閉的聚落空間,如果沒仔細觀看,很容易錯過這個老街的入口。村莊的入口,掛著一塊「黑白洗」打油詩的磚牆外,清涼流水潺潺,匯聚出小窪的活水池,幾塊石板斜擺,便成為居民晨昏洗滌衣物話家常的據點。打油詩寫著「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世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兩三句話語讓人玩味。


[活動板窗]

早年仍有防禦的考量而呈現狹小曲折的樣貌,讓人不容易洞察街上的動靜。街上的商家還保留著當年的建築樣貌,其中有一間民宅,長條窗下仍保有活動窗板,拉起來便可做生意,閣樓處留有小開窗,即使夜晚大門關閉,仍能利用繩索垂吊,進行銀貨兩訖的交易,兼具方便過往夜客的方便與店家自身的安全,這讓我想起大愛的戲劇,就有演到類似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櫻花啤酒招牌]

隔壁另一處商家,則仍懸掛寫著日文「櫻花啤酒」的招牌。廟口旁邊的高齡雜貨鋪,對聯貼在半樓開窗部,老式的店面陳設,店口閒坐聊天的老藤椅,販賣的零食、童玩,讓人頓時回到童年時期。


永福宮建於清乾隆九年(1774)至今有250多年,二殿二廊二護室的構造雖非大廟,卻是龍潭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歷經三次的搬遷才遷到目前的現址。三官大帝為主祀神。建築古樸,石雕因出自地方匠師之手,反而有種獨特的風格與趣味,廟口兩對石獅,分別採西洋獅與廣東獅造型,雕工精巧、線條流暢,廟內的石花鳥柱、二十四孝柱與龍柱,彰顯著客家傳統的儉約與樸實秀雅。我在外頭觀望許久,我特愛廟宇正脊上的福祿壽三仙與牌頭的人物剪黏,功法獨特我似乎不曾在他處見過,覺得古錐極了。



[牌頭的剪黏人物活潑生動]

離開永福宮往左走,沿著田邊小路能抵客家合院「青錢第」,青錢第建於1895年甲午戰爭時,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當初張姓的祖先在做生意時「童叟無欺」,大家都非常的同心,有一年家鄉發生飢荒,因此私自發行「青錢」做為脤災之用,就好像鏢局有發行自己的鏢單一樣,四處流通,因為「青錢」非常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之封號。


[青錢第]

拜訪完青錢第,隨意遊走四周,遇到好心的媽媽告訴我能到哪看看,而我只往一旁的小徑走去,從台階上往下觀望三坑這片土地,讓人情不自盡的愛上這個純樸鄉村。一片綠油油稻田中的青錢第更顯得恬靜,讓人也想住在這樣幽靜的小村落。


[ㄧ旁的台階小徑]

三坑周圍還有許多值得拜訪的景點,而我們並未走訪,有時想想旅程應該都留下一些不拜訪的景點,這樣才能有再來的理由,讓每一次的出遊都能充滿未知的趣味。

觀看更多的照片可按下此處連結è按我按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