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位於虎頭山內的神社]



週六(
3.18)天氣晴朗,雖然沙塵暴來訪,但是不減出遊的興致。特地到苗栗虎頭山,其目的是想見山上的日本神社。小時候雖沒機會住在日本房舍,但是家裡的床鋪卻是日式風格,讓我記憶深刻。日式棉紙的格子窗,總是飄散淡淡木頭香氣,還有塌塌米的大床,可以任意翻滾,孩提的記憶充滿日本的味道。不知是否如此,我特愛日式房舍,這是從小就喜歡的,而古蹟卻是這幾年才開始,似乎有點扯遠,言歸正傳。 


[戰爭紀念碑]


[古砲]


[眺望圖]

通霄鎮一個不陌生的地方,這是爺爺的故鄉,我長大後一直很少拜訪。順著台一線到達通霄,從中正路左轉中山路進入通霄國中,老實說我並沒先做功課,只知道山上有神社,至於在哪,根本不清楚。


[通霄火力發電廠]


[山腳下有列莒光號火車通過]
 

我們到達通霄國中往左上山,先到虎頭山的至高點拜訪。虎頭山原名虎嶼,位於苗栗縣西海岸丘陵近海最高處,又名「旗山」,海拔93.42公尺,實際面積為9.61公頃。虎頭山自清朝以來,僅因日據時代地勢險要,而設有海空監視哨及轉播台,並有神社一處,及紀念碑(含古砲一尊)。[此節錄部份虎頭山公園建設簡介]



戰爭紀念碑上頭寫著台灣光復紀念碑(為日俄戰爭紀念碑),背後寫的是中華民國359月立。紀念碑為虎頭山至高點,在此能三百六十度眺望四周的景色。景物最明顯的莫過於通霄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還有美麗的台灣海峽。我們站在此處眺望遠方時,剛好一列莒光號火車經過,讓我想起後龍好望角的景致,這裡足以媲美。


[重建後的水泥步道]

至高點有一個二等的三角點,通霄鎮歌的碑文,景觀眺望圖。從景觀眺望圖能知道附近的景點與所在位置,在此處晃了許久,先生提醒才想起得找尋神社。由於公園內沒地圖標示,我們只能憑感覺找,山勢一處面海,一處面對市區,我們想應該是面對市區才對。如果從通霄國中進入後往右,就是神社所在地,只是我們進入後先行左邊,所以不知另一頭就是神社。

 
[舊有的木頭步道]

趁著尋找神社,順便逛逛虎頭山,這山林很奇特,因為日據時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沒幾步就是碉堡與機槍台,多得見怪不怪,種植的都是相思樹與七里香,整個感覺真的很特別。步道改建為水泥階梯,也有發現原來的木頭步道。如果一個人,我想不適合來此健行,因為有突發狀況的話,很難被發現。 


[神社旁盛開的櫻花]


[杜鵑] 

左晃、右晃,憑著感覺,我們還是找到神社。神社的後方還有櫻花與杜鵑的身影,感覺幽靜美麗。目前神社保留舊有的鳥居、參拜道、石燈籠、拜殿、本殿基座、社務所、宿舍。至於應有的幣殿、本殿、手洗台,因為人為因素遭到破壞,連附屬建物都被民間佔住使用。 


[疑被佔用的事務所,裡頭住著一位阿嬤..底下有宿舍,不過已經毀損]


[從底下步道遠看整個神社]

1945
年日本戰敗,主政者易位,通霄神社成為國民黨政權中,一種蘊藏敵國傳統意識型態與東洋奴化遺毒的建築空間,所以採取刻意的毀壞與消滅。神社中任何與日本有關的字樣均被刮除,當然建物年份有「昭和」字眼也是。神社在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維持祭祀的空間,原本衍樑屋架外側,改成中國傳統閩南式燕尾翹脊屋頂包覆,屋脊中央還加國民黨徽,凸顯當時的黨國意識形態。 


[石燈籠為當初民間團體捐蓋,以前通霄鎮沒有電燈的時候,這裡已燈火通明]


[石燈籠部分更新,交錯其中]

在查詢這些資料時,發覺一些好玩的事情。當時日本治台,採用鄭成功信仰,透過宗教活動的友好行為,另一方面在台灣基礎上推動天皇崇拜國家神道。於是台灣各地只要有日本親王住過或是到過的地方,就興起建設遺跡紀念碑的風潮。於是日本治台50年間,共興建204所神社。而神社選址也是很有意思的,常選都市鄰近的小山崗或是半山腰,象徵神、人交會,也有「居高臨下、守護萬民」的用意。雖然通霄虎頭山海拔不到100公尺,但可俯瞰街道景致,於是被選中為神社位置。 


[屋脊中央的黨徽很明顯可見]

 
[檜木門面]

越是找尋關於這神社的資料,就越能發現許多有意思的典故。不過若撇開神社與紀念碑的遺跡,虎頭山目前規劃得很美,不失為假日全家出遊踏青的好地方。1937年建築的通霄神社,1999921大地震受損嚴重,2002年文建會補助1700多萬重修神社,20056月完工。雖然拜訪時已經有些許人寫過,但自己沒親眼目賭,還是無法感覺這裡的美麗。神社雖已不符合日據時期的建築型態,卻不失當年濃厚的日本氣息。

 
[上頭寫"苑裡山腳公學校職員兒童",不過當初都被水泥塗抹有些不清楚]


[昭和字眼被塗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