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望角至高點遠望]

有一陣子我常去苗栗通霄鎮的白沙屯與後龍鎮的灣瓦好望角好望角能遠眺西湖溪、後龍溪的出海口,可以清楚看見鐵道在田園間奔馳穿梭,一望無際的海天一線,讓人不忍離去的遠望好景點。順著好望角往南行能到達白沙屯,白沙屯的拱天宮供奉媽祖,全台有名。進香事務都以媽祖的旨意為依歸,登轎、出發、、、回程都依照媽祖給的指示,算是討海維生的白沙屯人的精神護持。我想寫的跟媽祖與好望角都沒什麼關係,只是附帶提及這附近值得一遊的地方。


[遇見第一座貝殼化石山]

白沙屯有三項著名的歷史古蹟,一個是石滬,一是日據時期用磚砌的廢棄火車隧道,還有一項就是我要提的貝殼化石山。石滬我沒去找尋,而廢棄火車隧道,不知道是否走錯方向,遍尋不著,於是貝殼山成了我最終的目標。


[凸出物都是貝殼化石]

約於四百萬年前開始,菲律賓海洋板塊的島弧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古台灣逐漸形成。所以聽說台灣的島嶼是從海底冒出來的,比較明顯的從花東縱谷的岩石找到板塊擠壓的答案,而在西部反而比較少蛛絲馬跡。而台灣在海底的證明,白沙屯的貝殼化石或許多少能印證這個理論。


[第二座山發現的貝殼化石]

非假日的午後,我跟先生從白沙屯車站開始,循著鐵道往北走。鐵道旁的小路寂靜,除了維修的工人外,這裡好像沒人會來似的。靠著網路解說的小抄,找尋關於貝殼山的蹤影。「過港貝化石層紀念碑」不知在哪,只在一座路旁的小山看見貝殼化石山的蹤跡,這貝殼山似乎有被挖土機刻意的挖採,露出一排排赤裸裸的貝類化石,整座山滿佈化石的景象,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海底的一部分。


[細沙堆中也有貝殼化石]

我望著這座小山,想這裡應該並非唯一。不死心的嘮叨,要先生繼續陪我尋找。好笑的是從這山到那山,從白沙屯到好望角,來回了兩趟終究不死心,但先生的耐性快被磨光,一直勸說「也許今天不適合找尋,改天再來吧!」


[如手掌般大小的扇貝]

我必須承認當我認真時,是固執,是難以溝通的。固執要找到紀念石碑的心不減,幾乎把附近的山都搜過,石碑就是偏偏不出現。遺跡會這麼難找尋的原因是這裡沒有指標,無法按圖索驥,光靠旅遊指引根本無法找到地點。多數時間是靠著直覺找尋,但希望總是次次落空。

正當我們打算最後搜尋準備回台北時,望見鐵道涵洞的幾個噴漆的大字「過港化石貝」又燃起希望。一條往另一座小山的水泥路在眼前,水泥路斷裂車子無法通行,只好停下車步行前往。路旁有人種植蔬菜,眼尖點就能發現這山都是化石,而且與第一座山頭有些類似。不過這山的貝類很大,都是扇貝居多,第一次發現的小山也是扇貝,但是體積小了些。


[台灣野百合]

山上除了化石,還見到難得一見的台灣野百合,算是七月天的另一種驚喜。那天午後我們冒著被晒昏的危險,只為找尋古老的遺址,當我寫下紀錄的同時,回想這一切還真是傻得可以。或許就是要有一股傻勁,才能遇見希望的來臨。


[似乎不會有人拜訪的海角樂園]

最近發覺網友網誌,提到白沙屯控窯,到白沙屯賞風車,讓我想起這半年前的一段旅程。看著別人的日記,發覺白沙屯美多了,跟半年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或許當大夥有心要找尋化石山時會比我容易許多。只是這山沒有維護,隨意就能拿走化石,讓我有點憂心,百萬年的遺跡會不會在不久成為灰燼?只盼有心人觀看的當下好好保護,讓我們後代子孫也能享有這樣的珍貴資源。


[拜訪的那天巧遇安裝大型風車,很大很可怕]

如何找尋貝殼化石山:可以參考一下網路找到的路徑,不過還是得靠眼力找尋,若有機會再次拜訪,希望能找到更多屬於白沙屯的古蹟與化石山的紀念石碑。 

盒子的路徑:從白沙屯車站往北走,沿著鐵道會遇到第一座貝殼化石山。續往北行至盡頭涵洞往右(涵洞內有噴漆的字眼),是發現第二座化石山的地方。
 

網路參考資料:從白沙屯緣著鐵道往北走,沿途共有四個重要的文化古蹟與生態景點。山邊有日據時代的白沙屯13號舊隧道及貝殼化石山又稱「貝塚」,西面海灘有石滬群,北方地處於灣瓦村南向的山丘上,是登高遠眺的好望角。相關據點串連成一線,形成極具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特色的探訪路線。 

關於白沙屯貝殼化石山可以參考此
網站
è
按我按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