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壽豐鄉這樣的街道顯得平常]


去花蓮前小豬媽媽寄來了兩本有關壽豐鄉的書籍,這兩本書是作者吳鳴寫的。一本書名為「來去鯉魚尾」,而另一本為「豐田和風情」,兩本書介紹的是作者的故鄉壽豐,裡頭對壽豐鄉的介紹甚為詳細。原本去花蓮只是渡假的我,看了這兩本書後,內心一股不安的情緒作祟,也許適合套用「豐田和風情」書內作者寫的,「來到豐田,你一定要看看這裡的移民村」。


 [當年洗石子座台上立著的石頭地神今日依舊被供奉著]

日治時期有許多官營移民村,分布於台灣各地,其中花蓮港廳有吉野、林田、豐田三個比較重要的移民村。吉野村在今日吉安鄉慶豐村;林田村在今日兆豐農場南方約三公里的大榮村;豐田移民村則是在今日的豐裡村,也就是在碧蓮寺鳥居附近。


 [日據時期診療所-俗稱醫生的家]

離開菸樓我們去找尋昔日的移民村,豐田移民村分為大平、中里、森本、山下等四個聚落。其中「中里」為今日豐裡村所在,是豐田移民村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如之前寫過的日本小學-現在的豐裡國小;日據時期的警政廳-現在的壽豐文史館;日據時期的菸樓,還有當初的醫療所-俗稱醫生的家,這些都是移民時期所保留下來的。


 [醫生的家上頭的鬼頭瓦]

醫生的家為當時總督府因移民村而設立的診療所,看到這間診療所時,離作者寫書的時刻已過了兩、三年,當下的感覺就像書上拍的一樣,絲毫都沒改變,看不出它經過強烈颱風侵襲,應該說它的建材真材實料,經過歲月洗禮沒有維護的狀態,依舊屹立不搖。



 [保留完好的日式農舍]

移民村的模樣其實不難想像,先前去碧蓮寺時沿路見到的香蕉田與蔗田,可見一塊塊四方土地,移民村指導所[還尚存遺址,但這次未造訪]規劃移民村時,先將土地以棋盤式劃分道路與住宅,街與街距離為兩戶人家,每戶面積為441,四面方正。當初的中里聚落部分居民直到今天還保留這樣的格局,於是除了整齊稻田,還見到了整齊的街道與房舍。如果上網查詢,還不難發現日本的房舍幾乎還保留441的格局,不知這樣,算不算傳統,算不算傳承,還是一種建築法規,不過我喜歡這樣整齊的感覺。


 [民舍的鬼頭瓦跟醫生的家的像不像]

遇見當初的移民村,想像自己就是這裡的居民,一磚一瓦顯得親切,鬼頭瓦長相不一,卻發覺診療所與某處的民舍的鬼頭瓦不謀而合,這代表的是什麼,還是鎮邪功能有所差別!?在旅行中的點滴發覺,每一處的似曾相識也變得挺有趣。


 [保留較為完好的日式建築]

我看著書,走過日本移民村,時光流逝中發現一種為歷史保留的感動,日本戰敗有人仇日,視這些東西為糞土,極盡破壞之能事。有人在背後,默默將這些點滴紀錄,希望後人能記得這些曾經。如果我行程前沒閱讀這兩本書,花蓮行可能顯得異常平凡。也許那幾天我會在七星潭發呆,也許在太魯閣賞瀑,怎麼也不會知道一個關於壽豐鄉的故事,一個日本移民村,還有一個努力紀錄家鄉歷史的文史館。「來到豐田,請你一定要看看這裡的移民村。」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將這句話送給看此篇日記的你,這裡充滿著歲月的痕跡,就在你踏入這裡的當下慢慢被發掘。

想知道更多壽豐鄉的故事可參考
-閒逛豐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