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竹縣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古蹟之多亦不在話下,許多更是未列入古蹟名冊。某日走訪竹北六家問禮堂,尖翹的燕尾,「大夫第」的牌匾,還有為武術教頭設置的衣冠塚,都讓我深刻難忘。



前一陣子沈迷走訪古蹟,在網路上查詢到六家,特地去這裡走走,當時不像最近有比較明確指標。到了竹北找尋六家庄還真有點困難,只有里沒有路名的地方,有點考倒我們。正打算放棄離去,卻被眼尖的女兒發現燕尾翹脊。有時找古蹟還得看運氣,似乎也不是很順利。



午后的六家寂靜,似乎無人居住,問禮堂的白色建築在稻田中顯得突出,似乎不久前才整修完畢,看來新穎保存完好。問禮堂旁還保留林家的商號「新金順」,若不是旁邊有標示解說,會讓人誤以為是問禮堂的其中一處。


[大夫第美麗的燕尾]


問禮堂後側有一處像土地公廟的小小廟宇,仔細觀看還大有學問,這是為了紀念林先坤的義僕朱阿羅所建的衣冠塚。據說朱阿羅當時林家丁勇的武術教頭,因閩客械鬥代替林家頂罪而亡,林家為了感念他的恩澤,特地建祠祭祀。林家子孫皆稱為朱羅伯公,逢年過節必準備豐盛祭禮祭祀。


[林家為武術教頭設置的義靈祠]

問禮堂左側有一燕尾屋舍,遠遠可望高掛的「大夫第」匾額。在清朝只要深得鄉民推重,而得到當時皇帝賜封大夫銜,而這府第即被稱為大夫第。在大夫第與問禮堂間還有幾間土角厝,應該也是林家人所居,但是皆已傾倒毀損。我們在這些毀損的牆壁中,觀看建築結構,讚嘆前人智慧。



問禮堂與大夫第前有一大禾埕,禾埕旁有四座旗桿,象徵林家祖先的顯赫功名,尤其是拜訪眾多古蹟中最為特別的武舉人,感覺意義非凡。一般在台灣較常見的古厝皆為文舉人,武舉人相較之下少之又少。在大禾埕感受林家的豐功偉業,可謂「昔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關於問禮堂的來由與大夫第舉人事蹟,我在網路上找尋相關資料補述,先參考歷史說明,再看照片會比較能了解六家庄的由來與大夫第的涵義



關於六家的參考資料:

六家位於新竹縣竹北市,是一個有著兩百餘年開發歷史的客家聚落。也是目前台灣僅存的單性聚落,當地居民以林姓居多,其先祖林先坤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自廣東潮州來臺,先與其父兄落腳中部後輾轉移居竹塹,向業主潘王春承墾東興社圓寶庄六張犁。六張犁的地名起源於林先坤與族人開墾田地三十甲,而每五甲即為一張犁,故稱六張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戶林姓人家在住家之外共同設置水溝為界、莿竹為籬,互助共防,形成我們今日所習稱的六家庄。


[毀損頃倒的古厝]

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勇軍協助清軍。事件平息之後,清廷特頒「褒忠」匾額,林先坤等人且設置義塚安葬陣亡義民,並於次年由地方鄉紳共同出資捐地籌建枋寮義民廟祭祀亡魂。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先坤之孫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並於次年建問禮堂,作為六家庄林姓家族招待遠房賓客、討論事情與族長調解族人糾紛的場所,也可說是家族審判的法庭,現已被政府明訂為三級古蹟。[摘自交通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問禮堂之名取意於祖先林放公之問禮於孔子,子曰:「大哉!斯問」。由於問禮堂是林秋華高中鄉試武舉後所建,因而與一旁民宅相較,顯得較為氣派,但大體而言,其建築形式仍屬平實,前面多以土磚壘砌而成,除了外敷白灰外,少有裝飾之處。



位於問禮堂左側的大夫第,為林先坤發跡後所建的宅第,形式古樸,但由於當時林先坤已取得功名,故居家可建燕尾翹脊。大夫第與問禮堂南北相對,當地人並稱「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問禮堂前為一個大禾埕,是全聚落曬稻子的廣場,並與大夫第共同圍塑這個開放空間,因此,問禮堂可說是林姓聚落的中心。目前禾埕前方仍保留旗竿座,經過一百多年的環境變遷,也只能透過環境所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來感受當時林家叱吒風雲的場面了。[摘自新竹縣文化局]
 


問禮堂:竹北市六家區東平里24號


[象徵功名的旗竿-先生為孩子解說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盒子 的頭像
    盒子

    盒子家的生活點滴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