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斗大的招牌背後是一個靜謐的國民學校]


許多照片整理晚了,當下的心情漸漸遺忘,趁著還有些記憶點滴寫下,這是遊走高雄旗山時的行腳,充滿日本建築風味的地方。

[米白色系的建築,更添寧靜的感覺]

它的前身是舊鼓山國小校園,1920年創立,原為「旗山尋常高等小學校」,是日治時期日人子弟所就讀的高等小學。光復後改名為「旗山國民學校」,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2000年公告為縣定古蹟,2001年鼓山國民小學永和里新校舍落成搬遷後,舊鼓山國小成為閒置空間。2003年5月高雄縣政府辦理舊鼓山國小委託經營管理,將它重新命名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對我這個初訪者而言,它像個展示館,壓根不知它曾經是個小學。我們與綽號「老爹」的黃老師相約在此,透過他的介紹,我們走訪此處。

[除了蕉農,有誰知道香蕉如何生長呢?!]

旗山早年以種植香蕉聞名,園區內不乏見到它的身影,可是「有誰知道它是怎麼生長的?!」老爹問起,沒人答得出口。呆望生長中的香蕉,有人猜往上長、有人猜往下長,而答案竟然是:「先下後上」,聽起來頗不可思議。老爹指著屋舍前的香蕉樹要我們仔細觀察,感覺真是如此,香蕉長出果實後慢慢往下延伸,而後慢慢轉為平直,再彎曲而上,當達到成熟度,便全數往上彎曲,也就是可以採收了。經老爹解說,大夥長了知識,吃香蕉多年,沒想過它竟是如此生長,真是有意思。

[把這裡當家裡的庭院,看看報紙揭開一天的序幕]

整個校區為米白色系,保存原始建築風格,放眼望去一片綠意,感覺靜謐。原來的教室規劃為展示空間,其中一間用紙板圍成了迷宮,幾個小朋友在裡頭玩耍,好不熱鬧。我們在隔壁教室裡遇到園區的催生者,也是紙模型的創造人柯坤佑老師。孩子們玩耍的迷宮就是他的作品,透過厚紙板的摺疊,成了一個個有稜有角的紙積木。由於可以互相重疊組合,便能創造出許多生活上的便利用品。他很快的摺疊示範,也忙著拆組原來弄好的積木,因為有人買下,正準備打包出貨。

[認真的柯坤佑老師]

[這也是柯老師的發明]

而另一旁的教室,裡頭展示許多旗山地區的風景照片與書籍,我遺忘了擺設的書籍內容,因為多半觀看照片回憶去過的地方外,聆聽老師解說,了解自己不熟悉的區塊。

[仔細聆聽老爹解說]

為了寫此文在網路搜尋有關「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資料時,發現許多柯老師的故事,才想起他曾被新聞介紹,非旗山人卻在旗山入籍的柯先生。他設了一個介紹旗山文化的網站叫「旗山奇」,透過網站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旗山的故事與古蹟修復的樣貌,是個很認真的文史工作者。

[大葉欖仁]


我想園區若不是他的耐性與愛心付出,很難維護得這麼好。站在此處可以看見過去日治時期建築的風貌,也可以遇見旗山的過去與未來。我很喜歡園區內工作日誌中的一段話,內容是「介紹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在做什麼?」簡單的說來:「園區的工作就是把文化變成生活化的一個地方」,想想可不是?!將文化融入生活,看似簡單卻是步步艱難。柯老師透過紙模型的設計,留下每個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的身影,無非是想傳遞給每個生長於台灣的鄉親們,不要遺忘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記憶。[2009.03.09]

[這裡也可以蓋章唷!]

關於旗山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工作日誌

台灣紙模型

關於柯坤佑老師的介紹


旗山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